【手沖咖啡器具懶人包】讓你用簡單的器材也能沖出風味超棒的咖啡(附圖文影片)
有好咖啡豆卻沖不出好風味嗎?為什麼在咖啡店喝的那麼好喝,買了一樣的咖啡豆卻差了十萬八千里,除了持續提升自己手沖咖啡的技巧(點連結看手沖技巧大補帖),其實器材也是一大關鍵,誰說一定要貴森森的器材才能沖煮出好咖啡呢?今天行者要幫大家整理從研磨到沖煮一系列的器材選擇懶人包。
【手搖磨豆機怎麼選?】
好的手搖磨豆機不管在風味、攜帶、質感上都不會輸給電動磨豆機,研磨的過程還特別有參與感呢!所以,在挑選手搖磨豆機時,會朝以下幾點注意:
-
搖起來要舒服
想像你搖來搖去已經夠累了,如果握起來太巨大,或是力矩跟把手設計不良,真的很容易手痠!所以手感是否舒服,操作起來順暢一定是我的首要條件。
-
調整要直觀
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喜歡使用不同的濾杯或是沖煮器材,煮完也習慣校正及清潔刀盤,你一定會討厭那種要數刻度的手搖磨豆機,調整起來慢以外,不直觀也很難記憶。
-
研磨要均勻
風味才是一切,而風味表現又跟研磨最有關係,在使用某些磨豆機,例如:K-PRO。厲害的地方在於中軸與刀盤的設計,讓你在上下晃動的研磨過程中,刀盤間的間距還能穩定運作,超級穩!
-
容易清潔
你也是磨豆機清潔癖嗎?就是用完要乾乾淨淨,讓下次使用清爽無負擔,咖啡豆粉不會摻在一起做...所以如果刀盤難拆又難裝的那種,賽呦娜娜油~~
- - -
【買濾紙還在看顏色?教你超帥新招】
以前,我以為挑濾紙只要看顏色,後來,我發現只看顏色是不夠的!那到底要怎麼挑選濾紙呢?其實,你可以選擇他們的紙質粗細。只要記得一個邏輯!紙質的粗細,會影響到流速!
如果你不想看太深入的解釋,把口訣記下來就對了
-
想要沖快,濾紙要粗
-
想要流漫,濾紙要細
是不是有點怪怪的,為什麼細薄的濾紙反而比較慢?其實一切都跟表面積有關係。
-
粗濾紙可吸附細粉的面積比較大,細粉比較慢才會堆積!
-
細濾紙平整孔洞小,細粉一下子就填滿,造成流速下降!
所以只要記得!
-
想沖快,紙要粗
-
想流慢,紙要細
很簡單吧,行者非常建議你都買買看試試看,感受一下就會秒懂。
相較於被器材限制手法,了解自己的沖煮節奏再做選擇會更棒喔!
- - -
【咖啡秤如何提升我的沖煮能力】
如果有一天得了手沖失憶症又想喝咖啡,秤子絕對會是你最好的朋友。
一開始在接觸手沖的時候,如果常常遇到味道不一樣或是怎麼沖都怪怪的時候,其實真的可以考慮入手一個簡單有計時功能的秤子,讓店家告訴你斷水方式,先用店家給的參數沖出基本的味道,從模仿開始的學習非常有效喔。
如果有預算的話,現在的科技非常進步,可以考慮有 app 幫助你紀錄參數像是水溫、注水速度等等的多功能秤,例如我們使用的 Acaia,它的 app 能幫助你的沖煮更有邏輯,讓你慢慢整理歸納出屬於自己的沖煮技巧。
一個那麼智慧的秤子,也許會讓你發現別人都沒發現的,關於沖煮咖啡的獨到見解,像是斷水次數或是每個階段注水的水量對咖啡風味的影響,而這些,要用腦袋瓜或是紙筆記錄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喔!
簡單總結一個聰明秤子(以 Acaia 為例)的好處
-
金魚腦,免煩惱
-
自動換算水粉比
-
數據能及時反饋並協助在沖煮的當下進行修改
-
能設定沖煮過程參數然後在沖煮過程中提醒你
-
藉由回饋數據做分析討論
當然如果你已經強到可以裸裝打怪,那就把秤子的錢省下來吧。
- - -
【錐形濾杯沖煮大全】
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錐形濾杯?
錐形濾杯就像是濾杯中的超跑,外觀多樣且美麗,操控感極佳,煮出來的咖啡可藉由流速改變及粉牆高低更有特色,多類型的肋骨設計讓使用者可玩性增加許多。
看看不同錐形濾杯的流速比較
沖煮實驗
-
以Hario V60當作對照組
-
15g咖啡粉注入240g的水
-
每60g注一次,共4次
-
使用Acaia紀錄流速變化
實驗結果
-
Hario V60:時間2:20,平均流速1.71g/s
彎長的肋骨設計不只能增加空氣對流的比表面積,也能在不同水位高度製造更多元的流速變化,沖出來的咖啡可以有明顯的層次,風味也鮮明有特色。
-
星芒濾杯:時間2:17,平均流速1.75g/s
16支又深又直的肋骨,幫助流速一路順暢到底,較平緩的杯壁設計,有效降低粉層厚度,增加萃取效率,提升香氣強度。
-
Kono濾杯:時間2:24,平均流速1.67g/s
短肋骨的設計搭配較窄的開孔,讓Kono濾杯的流速較慢,可以用此特性帶出較高的甜度及厚實的口感。
風味總結
-
Hario V60:風味明顯,層次感豐富,酸甜平衡
-
星芒濾杯:能凸顯前段風味,口感清爽
-
Kono濾杯:較注重在甜感及醇厚度的表現
- - -
【平底濾杯大解析】
平底濾杯優點大解析
平底濾杯可說是咖啡人出攤的超級好夥伴!藉由圓底的設計,增加沖煮的面積、降低粉層厚度來提高萃取一致性及穩定性,在需要大量出杯的情況下特別好用!論美觀和實用,行者一直很喜歡平底濾杯,因為沖煮穩定,風味表現跟一致性都很棒,頂多有時煮下來會覺得層次感比較差,瑕不掩瑜~
看看不同平底濾杯的特性
-
Blue Bottle 藍瓶濾杯
聰明的你,是不是已經知道為什麼藍瓶要用平底濾杯了呢?寬大的沖煮面積,讓咖啡粉可以在短時間內都吃到水,而底部小孔則讓沖煮過程以類浸泡的系統萃取,風味一致性高!
-
Kalita 濾杯
經典的 Kalita 平底濾杯,均勻的開孔設計讓流速穩定堅固萃取穩定性,但是在型號155的粉量可能需要稍微控制在12g左右,是一大經典濾杯。
-
April 濾杯
結合錐形與平底的新型濾杯,利用較大的沖煮面積降低粉層厚度,注水的體積增加也能在一開始就注多點水,提升甜感的同時,能增加風味乾淨度及後續擾動帶來的後段風味!
雖然都是同一種形狀的平底濾杯,沖煮的方式跟風味還是有很大的差別,也對應到不同的沖煮技巧。老話一句,沒有最好的器材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器材喔!
- - -
【行者最常推薦的兩款濾杯:V60、WILFA】
常常會遇到客人問我們有沒有推薦的濾杯?關於我們常在使用的濾杯,都怎麼選擇的呢?其實很簡單!大概會有幾個選擇的標準:
-
肋骨的設計:會影響沖煮時液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,也因此影響了流速。
-
沖煮的方式:
-
#濾泡式 的沖煮提供更多的變因能帶出較明顯的風味層次。
-
#浸泡式 則會減少變因,簡化的流程能提升穩定度及甜感。
-
-
濾杯的材質則會影響沖煮時溫度逸散的速度。
-
好不好看則是影響沖煮者的心情(很重要!)
兩款行者常用也常推薦的濾杯
濾泡式:HARIO V60 濾杯(陶瓷材質)
-
大量延伸的肋骨能增加流速,使風味乾淨明亮、香氣奔放
-
順暢的流速能幫助萃取的完整性
浸泡式:WILFA SVART 濾杯
-
雙層設計,讓沖煮浸泡時的溫度非常穩定
-
內層立體骨架,提供更順暢的排氣穩定流速
-
八段可調整的流速讓它可以模仿許多濾杯
你有使用過這兩款濾杯嗎?或有什麼推薦的常用濾杯?歡迎分享喔
- - -
【讓你家咖啡都好喝的「聰明濾杯」】
行者良心發言,聰明濾杯用的好,真的可以贏過87%的路人!因為聰明濾杯 Clever Dripper 能輕鬆幫您掌握沖煮最重要的變因:時間,讓你一招打天下。接下來會詳細示範沖煮的方式給你看有多方便喔!
看起來很難嗎?我們準備了影片您可以照著沖!
- - -
跟很多領域一樣,在剛開始學習沖煮的時候,會進入一種「設備狂」的狀態,買了各種設備,想要找出「最完美」的設備組合,但行者的心得是,你要先去找出自己的「喜好」。摸索出在不同狀況下,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方程式,你可能會有兩三款濾紙、兩三款濾杯,甚至不只兩三款,然後搭配咖啡豆風味運用自如。甚至偶爾小小出槌也沒關係,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的對吧!
你可能還會對以下這些文章有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