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日子享生活誌|講座分享
上半場|AD Cafe @adcafe_ -阿迪/木木
咖啡行者 @coffeeseekerstudio -查克
☕️
Q: 什麼樣的咖啡館,能讓你覺得「身心弛放」呢?
阿迪:要好拍⋯⋯沒有啦!我喜歡以手沖著稱的咖啡館~
木木:我偏好要有奶咖和特調品項,當然甜點也很重要!
查克:店員(觀眾:???)⋯⋯我是指讓人感到放鬆,喜歡和客人分享故事,創造舒適的氛圍。
☕️
Q: 要在眾多連鎖品牌之外生存,有什麼經營策略?
查克:總歸來說當然是不要虧損:)但聯名確實是不錯的方式,當然像我們還有工作坊、內容推廣等等的策略。
木木:我觀察到比起聯名,愈來愈多店家或品牌改採展店或擴充的策略,試圖端給消費者更多元的體驗。
☕️
Q: 在內容企劃上,有什麼值得一談的撇步?
木木:本職活動企劃的我認為,社群終究不脫與人溝通;我也試著在斜槓中保持靈感,當成養分融入經營的品牌。
阿迪:在多變的社群下,不能期望相同內容能各平台通吃;近期我們也實驗砍半每週貼文數,也不影響成效。
☕️
Q: 經營社群的這段時間裡所累積的心得是⋯⋯?
阿迪:最近改把我們的照片放到前兩張圖,有助於再次滑到時引起注意,還能藉機放閃⋯⋯(笑)(主編家豪:難道是流量密碼??)
查克:我現在其實有點佛系⋯⋯曾經也對社群成效汲汲營營,但回歸到咖啡館本身,也能讓自己更感到平衡。
.
下半場|咖啡空少 @worldcoffeeshops Jerry
咖啡客的咖啡課 @coffeeker_photography Jesse
☕️
Q: 什麼樣的契機,讓你開啟對咖啡的興趣?
Jerry:我原本其實不喝咖啡,直到因為工作來往歐洲,接觸當地的精品咖啡文化後,就這樣愈陷愈深。
Jesse:小時候只懂即溶咖啡,加一堆奶精還想說怎麼不甜。後來在香港工作後,才與當地的咖啡館結緣。
☕️
Q: 世界各國的咖啡館,如何因應在地生活而變化?
Jerry:恰巧可以從氣候、法規、空間、飲食習慣來看——濕熱的泰國比起手沖,咖啡調飲相對常見;許多國家禁止室內明火,也許反而讓台灣的烘豆發達;東京的擁擠讓外帶小店密集;歐洲人則習於把咖啡館當成早晨例行公事。
☕️
Q: 遊歷各地後,讓你印象深刻的咖啡經驗是⋯⋯?
Jesse:曾經有次到了越南,落地後想先從路邊的攤車開啟在地咖啡旅程,入境隨俗點了杯以越式咖啡壺和強烈的羅布斯塔豆沖煮的咖啡,沒想到卻敗給過於粗獷的萃取和濃烈的口味,一整天心悸到無法再品嚐其他店家了!
☕️
Q: 對於也想拍攝咖啡館的新手,有什麼小建議?
Jerry:器材門檻降低了,更著重要有自己的風格。但從咖啡業回歸空中後發現,能歸於興趣地造訪喜愛的咖啡館、記錄與品嚐咖啡,才是最珍貴的部分。
Jesse:我土法煉鋼地認為就是直接開始不斷拍,不按快門是不會進步的——就像是手沖技巧,持之以恆後總是能比最開始的那杯好喝。
.
🗯️邀請也有興趣的朋友,下次一起來!
❣️持續追蹤小日子,不錯過任何活動~
全文出處:小日子享生活誌